馬稠後的由來

馬稠後的聚落發展和頭前溪密切相關,我們常說的馬稠後聚落位處於白河鎮北邊將軍山附近一帶。馬稠指的就是馬舍,相傳早在日據時代之前,清兵曾豢養官馬於此,不過也有民眾指出日據時期才使於此地飼養官馬,根據草店里里長李明註指出,應該在明鄭時期就設有馬廄於此,而當時的馬廄應該就在將軍山的陸軍營區內。

    馬稠後是聚落名稱,涵蓋範圍包括甘宅、草店、內角、竹門、崎內、嘉義縣的忠和村、義興村等地,範圍十分廣闊。根據考證結果,馬稠後的舊時祭拜聚落可分為天、地、人、和四大字,「天」指的是草店里,「地」指的是甘宅里、竹門里、番仔園;「人」是指崎內里頭前溪、芎蕉宅、嘉義縣水上鄉忠和村、紅毛寮、石仔缸(中庄軍營附近)「和」是指內角里

 

草店里

相傳在本庄開墾的年代,在土地公廟附近有一家中藥舖,草店乃昔日古道從店仔口往諸羅山城之中途休息站,這也就是草店里地名緣起。

草店里是馬稠後莊的中心,北為內角里、南為甘宅里,西與頭前溪和詔安里為界,此地土質甚佳,早在康熙年間,諸羅知縣周鐘瑄捐助莊民興建馬稠後埤,從土地公崎引水灌溉,到了日據時代,日籍工程師沿古圳路重修,引頭前溪水灌溉馬稠後地區,所以此地盛產稻米,故草店里有白河鎮米倉之稱。日據時代全台首度引進蓬萊米種植,後來在馬稠後地區種植成功,才逐漸推廣全台。居住於此的居民,以汀州府永定縣李姓客家籍民眾居多,其次為陳、黃姓宗族,而祖籍來自福建安溪縣的陳姓民眾也不少。


 

內角里

內角里八成民眾姓魏,相傳是清乾隆年間到此地開墾,位於舊馬稠後部落的北側,屬於關帝廳和字聚落,隔著八掌溪的支流和嘉義縣水上鄉的中庄相鄰,境內有將軍山。因為此地的土質呈灰紅色,所以舊稱「紅土園」。內角里境內有將軍山軍事重地一處,自日據時期就被選用為軍用演習區,而現在有陸軍營區和靶場,也因為地處軍事重地之故,所以原本開發甚早的聚落發展受到了限制。


 

甘宅里

甘宅里舊屬馬稠後地字聚落,分甘宅、崁頂、過溝三處庄頭。據傳甘宅的開發始於康熙中葉,算是白河鎮內開發甚早的聚落之一。甘宅里的開發以甘宅為中心;甘宅原名柑仔宅,位處頭前溪畔小山崙坡,舊時曾遍植柑仔,所以名叫甘宅。頭前溪自崎內里的山巒間迤邐離貫而出,到甘宅處繞了幾個大彎後,流經玉豐里崁仔頭、詔安里,於蓮潭里約三角潭入八掌溪。

    甘宅為特殊的典型的單姓聚落,特殊之處乃其姓,鄭讓人不得不聯想到其族系和鄭成功是否有著某種淵源。據考證鄭家祖先可能是明鄭末年居於永康附近的鄭成功子弟兵,而甘宅里係滿清入台後,鄭家祖先潛逃至本地墾居所開發的聚落。

位於甘宅西北側緊鄰在崁頂西邊的過溝仔居民卻多是林姓,據說此地林姓先祖乃於清乾降年末林爽文事件中受株連,遺孀攜子由台中霧峰避居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