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角里

草店里 甘宅里

   

 

 


 

太城宮

從白嘉公路往嘉義方向,過內角派出所不遠處,可以看到一座不大但是雕工細膩的牌樓,進入牌樓向裡面走,約五十公尺就可以看到太城宮。

傳在百年前,內角地區人口稀少,災害連年,烏山頭人為遷往本地而攜帶城隍爺神尊相隨。城隍爺因神蹟顯赫,因此民眾發起建廟之議,並一同奉祀太子爺,因奉祀「太」子爺與「城」隍爺之故,所以將廟命名為太城宮。太城宮於民國前十五年前竣工之後,保佑鄉民善遷、惡改、劫消、丁進,家戶日榮,鄰里月進。

 

太子爺神尊 城隍爺神尊

 

後來日據時代推行皇民化政策,許多寺廟神佛紛紛遭到日本人的破壞。但是據廟誌記載日本人不敢動太城宮一磚一瓦,不過居民堅定自己的宗教信仰,進而將城隍爺、太子爺神尊藏於民宅中,避免因戰禍而遭毀神,當時城隍爺神尊就藏在已退休的王連春主任家中,一直到八年對日抗戰勝利,光復台灣之後,眾神得以重新返廟登龕,接受信眾公開的膜拜。

 

早期簡陋的小廟終究敵不過歲月的痕跡,廟中壁畫剝落,樑柱腐蝕,屋瓦破損,所以魏朝元、魏稠貴、魏三河等地方士紳倡議重修太城宮,並受到民眾的一致支持,遂於民國四十六年成立重建委員會,四十七年農曆三月動土,並於同年十一月竣工。

太子爺神尊 城隍爺神尊

 

 

 

目前太城宮內,主祀太子爺、城隍爺,並於上層的神龕中,加祀托塔天王李靖,左邊陪祀的神祇是土地公,右側的陪祀神明則是面貌較祥和且無鬚的神農大帝,但是這神農大帝的神尊與一般威嚴、怒目長鬚的神農氏造型稍有不同。廟內左右兩側牆壁上則供奉城隍爺的駕前神將-什家將,神龕前則立了兩尊大型的七爺、八爺神偶。在廟的左側還有一間吉靖堂,這是城隍廟特有的特徵,裡面放了一些刑具及八家將的神器,這吉靖堂正是城隍駕前什家將辦公的地方。

太城宮城隍爺定期辦法事,替信徒消災解厄,除了是內角地區民眾宗教信仰重地,也是老人唱卡拉OK、泡茶、休閒的好地方。

 

 

 

太城宮上下龕

 

法事用攆轎

賞善罰惡壁畫

什家將(1)

什家將(2)

家將刑具(1)

總統賜匾

家將刑具(2)

 


 

 

畚箕科女媧廟

 

內角女媧廟又名靈山寺,位於內角里北端的畚箕科,廟內奉祀的主神為女媧娘娘根據廟內的重修紀念碑記載,廟內主神乃來自大陸早期奉祀於民眾家裡之公廳。於民國光復初期女媧娘娘降旨建廟,當時由現任里長魏淳吉先生的父親(當時擔任保正)主持興建事宜。

據魏淳吉先生表示,當時父親必須遠赴嘉義購買建廟所需建材,時逢二二八事變嘉義火車站前成了槍決本土知識分子與地方菁英的刑場,但是洽購建材仍必須經過火車站前廣場,常讓故魏老先生感到驚懼,但是一行人每日出發前,總會向女媧娘娘祈求能一路平安,安全歸來,幸賴神佑,在女媧廟肇建期間,所有參與工事者均能平安無事,後終能不負神明所望完成女媧廟。

 

但隨著歲月累積,女媧廟終不敵歲月,逐漸傾圮,而需要第二次的重建。第二次重建的過程更加戲劇化,也忠實的反應民國70年代的社會實況。話說台灣的大家樂開始流行是民國76年左右的事,有人引進香港六合彩的簽注方式配合愛國獎券開獎,而發明出了大家樂的玩法,當時各地熱衷簽注大家樂的民眾常藉助宗教神力求取所謂明牌。

以八仙為主角的門神,不同於一般所見

  大約在大家樂開獎前夕,民眾們正好在舉辦做牙謝神普渡儀式時,女媧娘娘起駕,透過靈媒表示:「上天慈悲,要賜給內角里民財運」,主事者聞知後,深感茲事體大,萬一神明所賜明牌不準,恐遭村民懷疑神力,而不敢直接答應,也不敢讓信徒知曉;但是女媧娘娘再三保證不會讓民眾失望,於是民眾在抱著姑且信之的心理下,表示願意接受女媧娘娘賜牌的恩典。在眾人誠心一同祝禱下,果然讓民眾賺了一大筆意外之財,女媧娘娘更表示還有一次補財運的機會。在明牌神準的消息傳出後,全省各地的大家樂迷們紛沓至,希望女媧娘娘也能賜予財運。

 

女媧娘娘第二次賜牌一樣沒讓社區的民眾失望,讓不少人發了一大筆意外之財。此時正值信徒財運亨通之際,大家也沒忘記女媧廟重建事宜。於是在信眾門慷慨解囊捐助之下廟方很快就募集了足夠的重建經費,同時大家也推舉內角里長魏淳吉先生主持重建事宜。但說也奇怪之後第三次民眾向女媧娘娘乞求明牌,女媧娘娘再也不主動出牌了,這可能是女媧娘娘教化鄉民的措施吧。

 

在重建過程初期,主事者欲覓得較完整的建廟用地,但是某日不知何故突然足部腫痛,且查無病因,令魏淳吉先生無法行走,正當家人煩惱不知如何處理之際,女媧娘娘主動起駕,指點魏淳吉先生迷津以及建廟事宜,同時也透過符令及宗教儀式在半小時內替他醫好腫痛的雙腳,讓里長伯得以自由行走。女媧娘娘再度顯現神蹟,徹底改變原本持無神論且不拿香拜拜的魏淳吉先生對宗教的看法,也開始拿香拜拜敬神。爾後重建的工程順利進行,約一年左右的光景就重建完畢,也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女媧廟的外觀。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神?經歷過女媧廟重建過程的民眾們應該是最清楚的。

 

 

女媧廟內祈福的民眾

排列井然有序的石柱

饒富趣味的彩繪

內角地區的廟宇習慣以神農大帝為配祀神明,女媧廟也不例外

廟前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遠處為南二高高架道路

看出來這中間這位女神是誰?是觀音菩薩!

 


 

 

畚箕科 土地公廟

 

沿著白嘉公路向北走,可以在左手邊看一座題名為靈山寺的牌樓,左轉沿著小路直行,看到一條岔路,往左邊走可以到達靈山寺女媧廟,岔路的右邊可以到土地公廟.

 

在台灣民間信仰諸神的神靈體系中,土地神的神格卻較低下,一般尊崇土地公為福德正神、福德爺,只能算是最基層的神祇,廟身通常不大,但是在過去農業社會時期,在民眾心目卻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因此在台灣各地,到處都有土地公廟的蹤跡,正印證了「田頭田尾土地公」的俗諺。

 

    土地神可說是信眾最多的神祇,無論士、農、公、商各界都有人在供奉、祭拜,在每月的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時,信眾會備齊鮮花素果,牲禮祭品,香燭紙錢,進行祭祀。而在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及八月十五日更會有盛大的慶典活動來恭祝土地神的聖誕。

一般土地公神龕底下通常會立一石碑上書龍神二字,供民眾拜拜,一般都是先拜土地公,再拜龍神.位於內角里畚箕嵙的這座土地公廟在神龕底下卻與眾不同,大有玄機.

 

在右邊這張照片中,我們可以看見神桌之下有一座以石材建成的小型土地祠.這小型土地祠左右聯上寫的分別是行路千里遠,過橋一時間.與一般廟中對聯風格大異其趣。禁不住好奇心的驅使,我們向廟方執事請教以求一解心中之疑惑。

相傳在約百餘年前,土地公廟的現址前方是一條溪流,這條溪正是台南地區民眾前往嘉義必經之路。一天,有一未來自外地的小販,挑著貨品欲前往嘉義經營買賣,正當要過橋之際,突感身體極端不適,當時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此時這名小販當下發願,如果土地公能保佑即時化解身體不適症狀,爾後願在此修築一土地祠奉祀福德正神,以報神恩。想 不到這名小販的祈求果真應驗,後來小販也沒有食言,就於土地廟現址以石材砌建了一座土地祠,供往來路過民眾參拜。現在土地祠神桌下的小石廟正是當時小販發院所建,「行路千里遠,過橋一時間」簡單的兩句話極為貼切的述說出土地廟創建的傳奇。

而目前見到的土地祠則是民國八十年重修,同時也保留了土地祠原址。土地祠的歷史到底有幾年?廟旁高齡70歲的爺爺們說,自他們小時候有記憶開始,小土地祠就已經存在了,這座土地廟可能有百年左右的歷史也說不定。

 

 


 

白河鎮馬稠後聖帝廟

聖心辭北魏送嫂尋兄全大義

帝印掌南天安民護國見精忠

 

 

白河鎮位於台南縣東北角,由北而東依序與嘉義縣水上、中埔、大埔三鄉相接,為台南縣內地北上雲林、嘉義之門戶樞紐。一帶水資源充沛,溪流交錯,不惟形成蓮田縱橫,荷葉湧浪之美景。境內更築成白河、鹿寮二水庫,係兼防洪、灌溉、用水等多項功能之觀光勝地。鄉名於開闢之初,原稱「店仔口街」,命名由來乃係因乾隆年間,有漢人於入山要口處聚集為街肆,日漸取代早期開發之「大排竹」(今大竹里)而成為貨物聚集要津,故以名知。直到民國九年,方以地處急水溪上游白水溪北岸之故,改稱為「白河」。「馬稠後」即位居鄉境北隅,原取名為馬廄後方之意,迄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俗稱「馬稠後關帝廟」之聖帝廟馳名遠近,與關廟鄉山西宮同為年代久遠,淵遠留長之關帝古廟。

 

追溯本廟肇建由來,據傳乃因起於漳州人士魏誠於清順至十八年(西元1661年)自大陸奉請關帝金身抵台後,擇地於關帝廟山(今內角里圓環處)立廟奉拜。待至嘉慶廿四年(西元1819年),水軍提督王德祿尋幽訪勝,途經該地,見廟宇窄小,簡陋不堪,遂擇定馬稠後關帝廳現址遷建,並重塑金身,奉之登龕,成為境緣善信祈福,頂禮膜拜之寄托所繫,信徒涵蓋白河、嘉義一帶,香火連綿,繚繞不絕。至清咸豐五年(西元1858年),為凝聚信眾虔心,結合地方人力,爰由時任守府曾飛龍依據信眾部落,區隔為天字、地字、人字、和字四角頭,輪流祭拜,配以本廟神威浩蕩,神跡遍傳鄉里,因此店內氤氳瀰漫,信眾川流不息。

 

詎料,昌熾之景延續至清朝末年,終因朝綱不振,民不聊生而繁華盡落,日趨衰微。及至日據時期,日本當局又嚴厲禁止道教奉行,值此數十年間,本廟信徒沒落,雖仍有虔誠信眾先後於民國七年籌資重建,民國八年增置兩廂,終因時運乖桀,管理不善而不復往日之風光。直至台灣光復後,信仰恢復自由,生活日趨安定,男女善信一本禮神至誠,方再度募集資金,糾聚人力,重新整建,重興舊日風光。

時光流轉,歲月不待,民國四十三年本廟正式成立管理委員會,時正逢時運維蹇之際,無法得有展布。及至民國六十年各方善信有感於本廟歷史淵遠流長,然因歷禁滄桑,史料亡佚,致使廟中湮沒不明,誠屬可惜,爰於該年經申請核准後,改組為財團法人董監事會,期能承繼過往,開創新局。民國七十五年,本廟諸位董事有鑒於廟殿年久失修,漸呈疲態,遂決議重建殿闕,於同年成立馬稠後關帝廟重建委員會,在縉紳魏朝元總理擘畫下,由陳宗、魏炎、魏金冰、林義雄等眾信合力同心,群策群力,聘請盧沂川、鐘煥龍、袁捷雄、盧富雄等廿人,為顧問,發動信眾捐資聚金,終於民國七十七年,陽月大功告竣,呈獻嶄新廟貌,使關帝神威得以重光,神庥浩瀚,庇祐無疆。

 

本廟位於居田野深處,週環稻浪,幽簧叢生,滿臉綠意,令人頓決心神舒坦。沿路行來,但見山門樸素無華,與田畦、民宅渾然合一,步入廟埕,視野遼闊,廟宇結構氣勢磅礡。廟額題曰:「聖帝廟」,耀耀生輝,更添光彩。關帝廟奠基座東向西,以升庵歇山頂搭配華北建築風格,閎偉壯麗,正合聖帝勳名,兩側鐘鼓樓,雕龍塑鳳,綴紅抹綠,與正殿互應生輝,呈現一番絢麗風采。川門步口,龍壁上團龍蟠節,纏軀旋繞,龍首昂翹高舉,身型嶙峋俊逸,宛轉之佈局,使人不絕讚嘆鬼斧神工之妙。簷廊下,斗拱層恌,網目疊沓,枋檁彩繪清麗典雅。殿前龍柱卓立擎天,上塑五龍,不同於一般。石堵廊牆經精心籌劃,或雋刻人獸,栩栩如生,充分展現民間工藝技巧。

 

步入殿中,氣氛一派幽祥,兩壁牆垣,以大筆塗染,揮灑出一片神仙世界,雲霧繚繞,平添幾分祥瑞之氣。殿中三龕分別背飾團龍、麒麟,各各眼放毫光,若有神光靈動,益增神赫威儀。中龕奉祀中壇元帥、關聖帝君二位尊神,左龕敬拜五榖大帝,右刊恭奉福德正神,右龕前方復設馬爺、赤兔馬塑像,拳拳謹瑾,使神駒忠義之心得以長流後世人間。兩側設立偏殿,左偏殿為長生祠,供奉觀世音菩薩與長生祿位,使藹藹觀音得以度化蒼生,施予祥福,右偏殿名為功德祠,奉拜地藏王菩薩與功德牌位,俾幽冥教主能廣度苦難,救濟陰零。

轉出殿外,步向兩廂,兩側廊廊牆上各鑲嵌清代古碑一方,一題「道光」,另一題「咸豐」,皆為年深日久之古物,彌足珍貴。碑石迄今雖已部分磨損,卻仍灼灼昭昭揭示本廟之歷史,不損其價值。進入兩廂,左廂為本廟董監事籌畫廟務之所,右廂則放置三頂雕工精巧之神輿,乃關帝出巡繞境之座騎。

 

本廟草創迄今已三百餘年,加之神威顯赫,名聞遐邇,各地前來乞金尊分靈者眾,香火廣佈全台,恩澤廣被,備受信眾虔奉。每屆正月十三關聖帝君飛昇日,五月十三關平太子千秋,及六月廿四關聖帝君萬壽日,十方虔誠朝拜信眾川流不息,在莊嚴法會級經典誥誦聲中同期神庥浩瀚,關帝勝壽無疆。廟埕前方名為「三義台」之戲台上,是日鑼鼓喧天,鈸鐃沖霄,熱鬧之盛況,概皆持續數日之久。每年農曆七月廿七日中原普渡,則依循舊例,由天(草店里)、地(甘宅里、竹門里、番子園)、人(崎內里、頭前溪芎蕉宅、嘉義水上鄉忠和村、紅毛寮、石仔缸、義興村溪洲仔)、和(內角里)四部落輪流舉辦,廣陳牲禮果品乙饗孤魂,場面盛大每使廟埕擁塞不通,蔚為村里中年度之一大盛事。

 

本廟廟務管理,於民國四十三年成立管理委員會之前,皆由住持掌理,級至民國六十年改組董監事會後,遂明定四年一任,由信徒代表票選產生。第一任董事長由鄭玉擔任,之後分別由李連謀(第二屆)、魏朝元(第三、四屆)、陳宗(第五屆)、盧富雄(第六、七屆)繼任,目前由魏淳吉擔任大八任董事。董監事全體成員皆為鄉里中樂善好施,慷慨為善之,本於一份禮神虔心,榮任神職,莫不殫思竭慮,盡心盡力廣施澤惠,以光大神威,每年皆配合政府參與冬令救濟,乙扶助貧苦家庭,並於民國八十年由董監事會通過設立「聖帝廟獎學金」,嘉惠莘莘學子,熱誠奉獻之心,每受鄉里讚揚。

本廟位居草店里關帝廳,環境清幽,景色宜人,為虔信拈香祈福之聖地,廟中並備有禪房可供憩宿。欲前往者,可沿白嘉公路自草店里關帝廳轉入,或搭乘嘉義客運,於「草店」或「內角」站下車,往「關帝廳」方向步行約廿分鐘即達。

 

 


 

 

成正廟

 

根據廟誌記載,「成正公本名茄東王公,樹甚高茂,清幽之至」很明顯的這是中國傳統民間信仰中的植物神靈信仰。相傳在清朝乾隆十年時,有三位清朝的部將於此處迷失方向,無處容身時,發現這一棵具有神力,能保佑村民的大茄東樹,於是在樹旁建小廟一座,那是是距離現在二百五十八年左右的事了。

 

在當時還曾因為狹小的廟內無法容納眾多擁擠的信徒,以致於倒塌。不論這是真實與否,至少我們可以透過這段野史的記載想像當時小廟香火鼎盛的狀況。一直到民國五十一年地方人士合力出資重建此廟,並正式更名為茄正公廟,並定每年的農曆八月二日為茄正公聖誕千秋紀念,各地的信徒也會到此來替茄正公祝壽。茄正公廟最近一次重建則是於民國六十三年完成,除了擴大規模外,並籌組管理委員會,並以成正宮的名義向內政部登記立案,成為合法的廟宇。

現今的成正廟廟地約三佰坪,廟宇建築本體的右邊有一棵纏著紅布條的茄東樹,就是茄正公。草店里的社區活動中心就在成正廟旁,是社區媽媽土風舞班的團員辛勤練習以及民眾修憩聚會之所,也是小孩子們聚集玩樂之處。

成正廟內正中神龕內供奉了三尊已被香火燻黑的神尊,據筆者向廟婆請示的結果,那是後來茄正王公透過乩童降旨,指示信眾雕塑供奉的。跟台灣地區其他的植物神靈信仰比較起來,有具體人形金身的茄正王公可算是非常罕見的。與內角地區其他廟宇一樣,右龕供奉的是神農大帝,左龕供奉的是福德正神,二者分別掌管農產種作與境內土地;這樣的配祀足以反映農業社會的特殊信仰。

土地公

成正公金身

神農大帝

栩栩如生的白虎雕塑

斗拱上的獅子雕飾

簡潔有力的青龍雕塑

 


 

 

國姓廟

 

從內角往白河的方向走,經過草店里的十字路口,左轉沿著小路直走,就可以進到甘宅里,甘宅里有兩大姓,分別是鄭姓與林姓。其中鄭氏家族相傳是早期鄭成功的部屬,林氏家族原居於台中,為了遠避戰禍,而遷居台南白河內角甘宅里。

而國姓廟顧名思義,奉祀的正是俗稱國姓爺的鄭成功。相傳廟中國姓爺,乃分靈自台南首廟天壇。與太城宮的城隍爺,靈山寺的女媧娘娘一樣,國聖廟的國姓爺在日本統治台灣期間,這些神尊們都得被迫暫時請出廟中,委身藏於百姓家中,待戰後台灣光復,方得以重見天日,公然享受香火。

 

 

    國聖廟的廟宇建築規模風格與草店里的成正公廟極為相似,右龕陪祀的神明是神農大帝,左龕陪祀的是福德正神。坐鎮於廟中的神尊正是鄭成功,左右兩位部將一員配劍,一員持印,分別為甘輝與萬里,是早前國姓爺身邊的得力助手,但不幸卒於永曆十三年的反清戰役中。這兩位部將神尊的來源還有一段耐人尋味的小插曲。相傳早期鄭氏宗親會在台南市有個總會,而甘宅里的鄭氏宗親也定期參與總會的活動。後來因財務關係,所以甘宅鄭家就請回兩尊部將回國聖廟中供奉,作為抵押品,於是這兩尊神像就一直供奉迄今。除此之外正龕中還放置國姓爺不同時期的肖像。

  國聖廟廟地乃經由國姓爺降乩指引擇定,由鄭姓村民捐贈,捐贈該塊吉地的村民現仍居住在廟的後方。每當天氣晴朗之時,站在廟前可以遠眺關子嶺秀麗的景色。

門神剪影

廟前一景

廟頂精緻的剪黏

 

線條優美的麒麟壁畫

 

剪單古樸的神龕

鳳凰壁畫

這是公獅還是母獅?

 

讚頌國姓爺之匾

這是公獅還是母獅?

 


 

魏家宗祠

 

這座魏家宗祠是三合院型態,不但古色古香,不同於另一座魏家宗祠,在風水學上更具特殊意義。

。中國人講求住宅背後要有水,稱為樂山或龍脈,屋前則要有大庭院;另外座北朝南又是風水中較好,較普遍的房屋位置類型。

從魏家宗祠可以看出,典型中國人家庭倫理觀念,也可以看到中國特有的拱、斗、出屐起等建築特色。

 

 

 

(一)    倫理觀念

從正廳房子的屋頂最高,而護龍前端屋頂較後高,可見原來傳統建築強調祖先排魏所在的正廳地位最高,所以屋頂也最高;而護龍也是這樣,距離正廳越近的地方地位越高,屋頂也越高。同樣的兄弟也必須依照長幼順序來決定居住的地方。

(二)    斗拱

這是中國建築的傳統特色,保留方形的叫斗,長扁形的叫拱。魏家宗祠的拱像關刀一樣,又名關刀拱。斗和拱都是支撐建築物的重要結構

 

 

(三)    窗戶

早期的窗戶大多是用木材做的,直條形的叫櫺仔窗,由小方形或是其他幾何圖形所排列組合構成的窗又稱枳仔窗。這兩種窗魏家宗祠都有。

(四)    穿斗

所謂穿斗式架構,指的是樑和牆架和牆壁聯在一起的架構。穿斗式架構有許多特別的地方,樑柱支撐屋頂的力量來自標價之間相互牽引、支撐。此外還有許多造形美觀的支撐用架構,像是月眉樑、雞舌等。

(五)    柱珠(柱礎):

早期的房子大多是木造,如果直接讓木頭接觸濕的地面,木材很容易因此 腐蝕,因此木材與地面之間需有石頭等不易腐爛的東西座支撐。而這個支撐物就叫做柱珠(柱子的基礎)此座魏家宗祠的柱珠是以花崗岩製成,非常難得。

(六)    彩繪

這座魏家宗辭的最大特色就是建築彩繪,這些圖案全都是手工繪製而成,有人物、山水、花鳥,各具有特別的歷史意義或是吉祥象徵。

劉海戲金蟾

蘇武牧羊

李鐵拐

八卦造型們把

古董級的茶具

古色古香的櫺仔窗木紋